青浦概况
青浦历史悠久。7000年前已经成陆,6000年前已有先民居住,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,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。"崧泽文化"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原始社会文化,由此断定青浦地区是上海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聚居地。
明嘉靖二十一年(1542年),建制青浦县。1999年9月16日,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青浦县建制,建立青浦区,以原青浦县的行政区域为青浦区的行政区域。2000年1月12日,青浦区人民政府机构正式挂牌。
行政区划
全区共有8个镇、3个街道,分别是赵巷镇、徐泾镇、华新镇、重固镇、白鹤镇、朱家角镇、练塘镇、金泽镇、夏阳街道、盈浦街道、香花桥街道。辖184个行政村和97个居民委员会。
青浦旅游
福泉山古文化遗址3A级景点
上海福泉山古文化遗址位于青浦区重固镇.虽称之为山,其实是4000余年前人工堆成的一个带椭圆形的土台,高7.5米,东西长94米,南北宽84米。土墩形似覆船,故又名覆船山。1979年来,先后3次发掘,面积约 2150平方米。经清理,在灰黑色土层中,发现87座西汉墓和4座战国晚期的楚墓。土台东部已发现31座新石器时代“良渚文化”的墓葬,出土大量玉器,有琮、壁、璜、斧、钺、环等,都是礼器、祭器和饰物,制作精美,工艺水平甚高,还有石器、陶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具,有的墓中有双手反缚状的陪葬者的骨骼,说明这里是一处部落首领的墓地。北部有距今5000年左右的“崧泽文化”墓葬18座,叠在上面的有战国墓4座、西汉墓96座。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地下的灰黑土层以下,是三层灰黄。在灰色和黄褐色土中发现良渚墓葬18座,墓内陪葬物制作精细,为新石器时代罕见的珍品。黄褐土层下是黑褐土层,发现17座崧泽晚期墓葬,其中有同性合葬和男女合葬,在太湖地区属首次发现。黑褐土层下又是灰黑土层,属崧泽文化早期古人的居住地遗址,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上海先民的生活面貌。遗址一层层土色变化,反映了马家浜、崧泽、良诸文化早晚有序的文化层叠压关系,可看作是一份距今60OO年至 2000年的上海远古时代的历史年表。该古文化遗址被誉为上海的“金字塔”。
2.崧泽古文化遗址
崧泽遗址位于青浦城向东五公里的崧泽村,是上海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化遗址,距今五、六千年。崧泽古文化遗址的上层呈土色黄褐,出土文物为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陶器、瓷器、石器、和少量青铜器,其中许多瓷器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;中层呈土色灰褐,是一处原始公社的公共墓葬地;下层呈土色灰兰,在古代人挖藏食物的地窖及原始的生产工具。
3.全国历史名镇--朱家角
朱家角地处江、浙、沪二省一市交通要枢,地理位置十分优越,东靠虹桥国际机场,北连昆山,南接嘉兴,西通平望,淀山湖下游、黄金水道漕港河穿镇而过。镇内河港纵横,九条长街沿河而伸,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,36座石桥古风犹存,名胜古迹比比皆是。在玩腻了一个个雷同价高的人造景观后,人们莫不惊讶于上海市郊还有一块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汁原味、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观,在这里可以寻找一种回归自然,崇尚野趣的享受。无怪乎一位同济大学的名教授在考察朱家角后,不觉赞叹:“朱家角有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,不仅是上海一宝,也是国家的瑰宝”。台湾著名已故作家三毛,到此曾为“小桥、流水、人家”的格局而迷恋,为清淳幽静,处处可画、时时有诗的风情而陶醉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视察了古镇朱家角后,不禁欣然命笔,写下了“全国历史名镇朱家角”几个大字。
“小桥流水天然景,原汁原味明清街”,这里的天然外景不禁被许多影视导演慧眼相中,而纷至沓来,把水乡古镇的婀娜风姿,一次次地搬上银幕、电视,有时会出现几部影视同时开拍的盛况,朱家角一时成了海内外影视竞相拍摄的热点,被人誉为“沪郊的好莱坞”。